
如何要征服不可能的挑战? 或许比您想象的要求更多!精神力量
阻止大型目标猛烈蹿动的卸力部件采用SW专用的碳纤维垫片。除了过去配置的下部垫片之外,在线杯上也做了构造进化,可以搭载大型垫片。
这使得卸力性能的耐久性得到提升。
卸力构造的进化和搭载的HEAT SINK DRAG技术效果相辅相成,和原有的卸力相比,减少了约30%因过热导致的卸力降低的问题。
通过整齐致密地上线提升抛投距离、抛投手感、卸力顺滑程度的技术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有3点。首先就是适合SW渔轮的排线密度的设定。这次产品相比过去间距缩小一倍,在带来出色抛投手感的同时抑制缠线问题。另外在卸力作用时紧密排线也可以减少渔线的上下交替次数,实现顺滑出线。
其次就是改善渔线的收线形状。通过调整麻花棒的角度,减少渔线在线杯两端突起的情况,实现更平坦的收线形状,减少卸力或者出线时的阻力,大幅减少缠线问题。
第三点是振动系统,线杯收线往复时改变间距。出线时细间距可以减少出线阻力提升抛投距离,反方向时大间距可以减少高卸力值时渔线凹陷卡线的问题。作为SW产品所需要的出线性能进一步减少缠线问题。
INFINITYXROSS技术通过齿面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化,扩大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的咬合面积,分散每一个齿牙受到的负荷,减少集中性的损伤,提升耐久性。新STELLA SW相比旧款齿间距提升了1.3倍。在更高负荷的状态也能实现顺滑收线感。
在过线环部位添加垫片减少渔线因松弛导致的下垂,缠绕在线杯上的问题。垫片采用弹性体材质,可以防止渔线打结状态收线时的损伤。
AR-C线杯通过特殊设计的线杯环形状使得渔线获得整流效果,减少缠线问题并提升远投性能。25STELLA SW搭载了不容易缠绕在线杯上方的新形状AR-C,减少由此产生的缠线问题。
另外,在SW钓法中,严酷的情况线杯环会承受超乎想象的负荷。线杯环表面通过强力耐磨涂层处理,进一步提升耐久性。同时也减少对渔线的损伤,在光滑表面能更长久地保持性能。
对于海钓来说威胁之一就是海水的入侵。进入渔轮内部的海水会腐蚀金属部件,大幅降低出场性能。
STELLA SW在以机身、卸力旋钮、过线环罗拉等部件为代表的部位采用密封设计,切断海水入侵途径。特别是机身和刹车部位的防水性能达到了IPX8的等级。在严酷条件下的海水钓也值得信赖,有着出色的耐久性。
另外,在保持防水性能的同时,通过重新设计防水构造,进一步提升轻量转动性能。在拥有高防水性的同时实现顺滑转动。
握把握丸也采用防水构造
STELLA SW打磨各个零件的细节,卸力旋钮增大约25%,提升操作性。不仅在操作时更容易抓住旋钮,也更容易做细微的调整。在大物上钩时快速锁紧卸力或者放松卸力,占据作钓的主动权。
SHIMANO提出INFINITYCONNECT的理念,从设计阶段开始追求新STELLA SW与NEW OCEA PLUGGER LIMITED以及OCEA 17+PE线的匹配。作为一个整体互相配合显著提升抛投能力,从抛投手感、抛投距离、渔线强度维持能力3个方面给钓友带来出色的抛投体验。
福井 健三郎 KENZABURO FUKUI
总而言之,这个渔轮让我觉得很厉害,下来的印象就是如此。简单来说,我认为比上一代的STELLA SW更接近完全体的水平了。虽然我这么说可能听上去轮子没什么巨大的变化,但如果要问起具体的改变,我觉得轮子每一个部分都变得更好了。要说有明显改变的地方,肯定是卸力部件的进化。XX TOUGH DRAG在线杯的上下都配置了大型垫片,有效提升了卸力性能。另外,通过增加卸力旋钮尺寸让你的操作变得更简单。还有就是增加INFINITY LOOP置密排线技术,从而提高渔轮的抛投性能。这是因为通过不同速率的上下交叉收线,使线杯上的渔线呈横向和斜向的交叉排布,相比老款更为整齐致密,从而让抛投中减少缠线的情况并使假饵顺畅地飞出去。刚才说的这些改变,我自己也还没有尝试过极限下的情况,仅仅是在测试渔轮的过程中,就觉得已经超乎我想象了。随着STELLA SW的不断完善,恐怕我已经很难再找出TA的缺点了。
鈴木 齐 HITOSHI SUZUKI
关于新款STELLA SW有3个值得关注的点。
首先是最核心的XX TOUGH DRAG卸力技术,老款只有在线杯的下侧配有大型卸力垫圈,而这一次则是在线杯的上侧也加上了卸力垫圈,整体卸力系统形成三明治形状。因此,卸力的耐久性得到提升,即使时面对大物也可以让钓手更加安心。其实我在测试时用14000型中了一条50kg左右的黄鳍金枪鱼,过程中就出现过很多次卸力出线的情况,可以明显感觉到和过去相比包括耐久性在内的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。更有自信地狙击大物,特别是卸力出线时更能体会新款与老款的不同之处,我相信即使今后面对更大目标,这台渔轮也可以发挥其真正价值。
第二点则是INFINITYLOOP致密排线技术。这使得渔线可以更致密地卷在线杯上,提升抛投距离,并且也可以减少抛投时的晃动感。当然,因为渔线可以顺滑出线,抛投的距离自然不用担心,更可贵的是抛投的感受也同时得到了提升。如果是平行密卷的话,在面对大型目标鱼咬口时会有渔线被咬断的风险,而这次的STELLA SW因其线杯上下位移的速度不同,使其排线并非完全平行,而是有着出色的间距设计。实际在STELLA SW上搭载INFINITYLOOP技术时,开发人员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排线间距以寻找我们心中的答案,最后得到了这个“即使是拉回来了一条30~40kg黄鳍金枪鱼之后,下一次抛投也可以有着顺滑抛投手感“的间距设计。”
最后是ANTI-TWIST FIN防缠线鳍。为了减少渔线卷到线杯下方导致的缠线问题,安装了这片酷似鲨鱼鳍的装置。像我在作钓时经常使用较长的子线,就会遇到子线缠在线杯下方的问题,而这项装置则很好地缓解了这个情况。
田代 诚一郎 SEIICHIRO TASHIRO
我在测试这款渔轮过程中,通过和平政鱼搏斗,渔轮的很多进化的细节都能准确感受到。首先就是STELLA SW特有的收线轻量感和力量感。我主要使用14000XG型进行测试,没想到即使是XG速比,竟会有如此轻量的收线感,甚至已经接近HG速比的手感了。得益于INFINITYXROSS加工技术,提升齿面在咬合后的契合度,让收线变得更轻松,尤其在中鱼之后会更明显。除了非常细腻、致密的手感外,STELLA SW在中大鱼后给人以强大感和安心感,真不愧是STELLA SW!
另外,搭载INFINITYLOOP致密排线技术后,收线部分也得到进化。通过整齐地排线,让出线的过程变得非常平滑,就算不盯着渔轮看,光听声音都能感觉假饵被抛投出了不错的距离。并且,即使卸力部件在高负荷状态下运作,整齐的排线状态也能更顺滑地出线。通过这一革命性的收线模式,让你无论是在抛投时还是在高负荷搏鱼时都能自信应对。此外,另我出乎意料的是“在这次的测试中,我使用PE8号线并提前设置了大概13kg左右的卸力,虽然实际搏鱼时可能承受了更多的负荷,但是一次也没有切线。”
关于其他细节方面,比如卸力旋钮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操作。我在搏鱼中经常会调整卸力,也感觉到操作性更高了。原本以为渔轮已经无法再提升了,没想到这颗新款STELLA SW依旧惊艳到我。
型号
型号 | 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型号 |
齿轮比 |
最大卸力(kg) |
重量(g) |
线杯径(mm)/一转(mm) |
尼龙线容线量(号-m) |
PE线容线量(号-m) |
最大收线长(cm/手把转一圈) |
手把长度(mm) |
培林数/罗拉 |
市场参考价 |
商品编码 |
型号 |
齿轮比 |
最大卸力(kg) |
重量(g) |
线杯径(mm)/一转(mm) |
尼龙线容线量(号-m) |
PE线容线量(号-m) |
最大收线长(cm/手把转一圈) |
手把长度(mm) |
培林数/罗拉 |
市场参考价 |
商品编码 |
10000PG | 4.8 | 25 | 680 | 66/22 | 6-300, 8-210, 10-160 | 4-400, 5-300, 6-250 | 99 | 80 | 12/1 |
6,720元 |
047571 |
10000HG | 5.6 | 25 | 680 | 66/22 | 6-300, 8-210, 10-160 | 4-400, 5-300, 6-250 | 116 | 80 | 12/1 |
6,720元 |
047588 |
14000XG | 6.2 | 25 | 685 | 68.6/22 | 10-195, 12-155, 14-140 | 5-360, 6-300, 8-220 | 134 | 80 | 12/1 |
6,720元 |
047595 |